
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,特开设“规划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局长(院长)谈”栏目,邀请各城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、规划院所主要负责同志撰文,结合地方实际畅谈落实会议部署、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实践和思考,供交流探讨。
广东广州不断优化多中心、组团式、网络化空间结构,以内涵式发展赋能存量提质增效——
高质量实现“老城市新活力”
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 邓毛颖
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,城市发展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。这要求坚持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,从外延拓展转向内涵提升。广州建城2200多年,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设市城市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经历了“单中心”拓展、沿江组团式拓展、跨越式发展的快速城市化历程,成为服务人口2400万、GDP超3万亿元的超大城市,是我国超大城市转型发展的典型代表。新时代以来,广州坚持规划引领,制定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,完成全国唯一的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试点任务,不断优化多中心、组团式、网络化空间结构,率先以内涵式发展赋能存量提质增效,以“六精组合拳”全面提升创新、宜居、美丽、韧性、文明、智慧活力,高质量实现“老城市新活力”。
以精准保障赋能更强产业发展
激发创新活力
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(300778),要从“土地换增长”转向“创新换价值”,广州持续以规划和土地政策融合保障新质生产力布局。
——规划引导产业和创新资源集聚。编制产业空间布局规划,建立“工业集聚区-工业产业区块-工业用地”三级布局体系,规划科创集聚区和100公里长的活力创新轴。
——加强存量产业用地提质增效。推动27个村镇工业集聚区改造,提供超1900万平方米的产业载体,达产后每年可实现工业产值超1100亿元。
——创新产业(300832)空间保障政策。出台支撑“制造业立市”的37条指导意见,探索“大企业供地、中企业供楼、小微企业供房”模式,推出综合产业用地。
下一步,广州将深化规划土地政策协同,精心培育创新生态:加快建设活力创新轴和科创集聚区,形成新动能的增长带、增长极和增长点;推进村镇工业集聚区提质增效,盘活旧街区、旧厂房、旧楼宇,打造创新孵化空间;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,持续完善惠企利民政策。
以精诚服务惠及更广全龄群众
缔造宜居活力
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,要推动城市服务从“有没有”迈向“好不好、精不精”。广州始终注重宜居品质提升,满足全龄友好需求。
——制定产城融合、职住平衡政策指引。合理配置不同区位城市更新单元产居比,形成15项职住平衡指标。
——探索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新模式。推行“依法征收、净地出让”的城中村改造新模式,率先引入房票安置;“成片连片”加装电梯、危旧房原拆原建模式为全国提供了样本。
——以人民设计师矩阵建设社区生活圈。提出乐龄社区、青年社区、儿童友好社区、落脚社区等规划指引,探索建设社区嵌入式“一站式”服务综合体,完善全龄友好、普惠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。
下一步,广州将精准响应人民美好生活需求,实现人民城市共建共治共享:深化人口、产业、城镇、交通一体规划,以 TOD综合开发促进产城融合、职住平衡,探索社区嵌入式服务综合体可持续运营模式,持续推进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,探索危旧房成片连片、自主更新模式。
以精致规划塑造更优空间格局
增添美丽活力
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,需从单一生态保护向绿色低碳综合治理升级。广州注重统筹安全与发展、保护与利用,成为全球首批、国家首个“自然城市计划”“灯塔城市”。
——构建美丽国土空间格局,以珠江水系为脉,构建“一脉三区、依山达海、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”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,科学统筹耕地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需求。
——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,规划5000公里生态廊道,优化“鸟道”“鱼道”,海珠湿地成为我国特大城市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国家级生态湿地。
——供给优质生态产品,形成3800公里绿道、778公里碧道和11条南粤古驿道等多样化的生态游径,通过拆违建绿和留白增绿增加生态空间,实现步行5分钟见绿。
下一步,广州将持续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财富和民生福祉:优化美丽国土,加快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;壮大美丽经济,建设环“南昆山—罗浮山”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区;营造美丽生活,打造城园融合、幸福河湖等乐享生活场景。
以精细保护构筑更牢安全底线
展现韧性活力
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,要从“事后扑火”转向“未雨绸缪、全域设防”。为此,广州多维夯实国土安全根基。
——强化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基座。率先开展地下管线分级规划,推进9.4万公里地下管线数据脱敏,近3年管网挖断事故下降50%。
——建立主动型灾害防控体系。率先编制竖向总体规划,通过数字技术精准识别灾害风险,建成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。
——将“平急两用”设施纳入规建管全流程。制定规划设计标准,通过公共设施“改、拓、建”,完善“平急两用”设施。
下一步,广州将以全过程、智能化理念筑牢韧性体系:加强生命线工程冗余设计,推动老旧管线升级;构建全域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网络,实现灾前预警先行、灾后响应高效;推行公共设施适配性设计,支撑“平急两用”功能。
以精心设计赓续更长城市文脉
彰显文明活力
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,必须将“文化地方性”转化为“恒久竞争力”。广州不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、系统性保护,全面彰显千年城脉文脉商脉魅力。
——以绣花功夫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。构建6个层次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,恩宁路、新河浦、北京路、泮塘五约等微改造项目入选全球或全国案例。
——推动历史文化共保共享和数字再现。建立名城守护官、老城新生伙伴计划等机制,在全国率先开展历史保护三维数字化测绘建档,“广州记忆”工程获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“卓越之星”奖。
——以精细设计塑造岭南名城风貌。制定新岭南风貌、骑楼设计等指引,建设岭南街区、岭南建筑、岭南小品、岭南园林。
下一步,广州将推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,建设世界文化名城:以“绣花功夫”活化老街区、老车站、老骑楼等,注入文商旅新功能新业态;构建岭南特色的文化空间体系,深化岭南特色风貌管控;打造国际文化交往门户,增强名城文化 IP输出。
以精进创新完善更强治理体系
提升智慧活力
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,要从“数字化”向“智能化”跃升,为此广州以数智赋能提升空间治理水平。
——构建实景三维广州时空数字底座。建立南沙试点区地上地下、海陆一体、业务协同的实景三维时空数字底座,支撑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决策和城市运营。
——以高精度时空感知技术赋能多元场景。创新低空遥感、北斗高精定位技术,智能网联汽车高精地图应用取得4项全国首创成果,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1200多条。
——营商环境改革体现数治以民为本。设立惠企利民12个“搞得掂”窗口和“特诊”窗口,企业群众诉求当场解决率超95%,以“五证联办”等改革措施提速办证时间。
下一步,广州将构建全时空智能治理平台:全面构建实景三维广州时空数字底座,实现全息感知;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全周期监测网络,实现实时洞察;建立多场景空间治理大模型,让“循证决策”替代“经验判断”。